江南体育,江南体育平台,江南体育app下载,江南体育注册,足球竞彩,篮球竞猜,体育投注平台
“啥鸟飞来节节高?啥鸟飞来像剪刀?”“绣起来哎呀!第一绣要绣啥?要绣天上明月亮呀明月亮。”……9月27日晚,“民歌·上海”2025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江南民歌大赛颁奖暨长三角江南民歌优秀节目展演在青浦朱家角市民广场体育公园举行,由《啥鸟飞来节节高》《绣荷包》《搭凉棚》《小九连环》等一组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教授鞠秀芳改编歌曲串联的《江南组曲》联唱拉开了长三角江南民歌优秀节目展演的序幕。
本届江南民歌大赛通过复赛和决赛共决出15个演绎奖,青浦区朱家角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选送的新编江南民歌《问花名》获得“最江南”演绎大奖。大赛以“保护传承、鼓励创新”为宗旨,覆盖传统江南民歌、新编江南民歌、江南风创作歌曲三大类别,参赛选手中既有坚守原生态唱腔的老者,也有以现代编曲重构传统的青年音乐人,共同构成了江南民歌的“代际对话”。
“啥花开勒床当中?啥花开勒踏板上?被单花开勒床当中,鞋头花开勒踏板上。”五位年轻人“你来唱我来和”,伴着“时尚”的音乐旋律,给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受。展演上新编民歌《问花名》令观众耳目一新。这首歌获得本届江南民歌大赛“最江南”演绎大奖。
质朴的嗓音打动人心,合唱和轮唱的多种变换突出了人声的层次张力与表现力,使这首经典田山歌焕发出现代气质。这首传统青浦田山歌,经过著名音乐人彭程的改编,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魅力。
演唱者平均年龄35岁,他们都来自朱家角镇,是从平日镇里的各项群众活动中挑选出来的,里面有青年业余流行歌手、横江村村干部、朱家角选手的上海城市推荐官,还有青年键盘手。在决赛舞台上,他们就大胆跳出传统演唱框架,重新编创,“老调新唱”赢得广泛共鸣,最终以鲜明的创意和感染力征服了观众与评委,也给了评委彭程启发,引发了他为这些年轻人改编歌曲的激情。
据青浦朱家角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副主任蔡睿介绍,五位年轻人从青浦田山歌培训班的优秀学员中选拔而来,尽管经过传承人教学教唱,但年轻人们“已经和老一辈唱得不一样了”。”歌还是那首歌,但不一样的表达,已经不再适合作为传统民歌组报名参赛。”于是,他们对《问花名》的和声进行了改编,让五位年轻人参加新编江南民歌组的比赛,果然一举夺魁。
五人之中只有一人识谱,“他们没有受过专业声乐训练,都是声乐爱好者,自然而然地演唱,反而能唱出自己的味道。”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声乐指导宋频平认为,这一创新不仅打破了地域与时代的限制,更精准契合年轻观众的审美。民歌传承人的演唱更接近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用自然的声音,较直白地表达来演绎。“演唱上我们需要更加多元化地表达,流行歌手也可以用流行乐来表达江南风创作歌曲。”
“没有什么比年轻人自己演绎的民歌能更好地俘获年轻人的心。”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党总支书记、评委曾敏感慨。音乐学家、硕士研究生导师、评委韩斌也呼吁更多专业力量介入新编、创作歌曲的制作,优良的制作会让民歌传播得更广。“一两个精品就能把江南民歌的旗帜竖起来。”
展演还邀请上海评弹团新生代丽调传人、一级评弹演员陆锦花演唱评弹《声声慢》,阿卡贝拉人声乐团演唱阿卡贝拉版《紫竹调》,跨界演绎、经典改编赋予传统旋律新活力。
由朱家角田山歌传承人徐银珠及其团队带来的一首《水乡姑娘山歌多》获得“江南风”演绎奖第一名。作品以原生态吴侬软语、高亢明亮的女声合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江南民歌的质朴与纯真。
据朱家角镇蔡睿介绍,朱家角镇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抓传承,一条抓创新。原汁原味地传承传统民歌,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水乡姑娘山歌多》有传承人版和改编版两个“版本”,最终传承人团队获得认可闯进决赛并获奖。蔡睿表示,将继续在守好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今年,代表崇明区参赛的选手是崇明山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62岁的张品香和区级传承人、60岁的王士菊。两位传承人对唱的经典曲目《山歌好唱口难开》凭借醇厚质朴的原生态唱腔将崇明山歌曲调的婉转悠扬与方言韵律的独特魅力展现,荣获“江南风”演绎奖。
崇明山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质朴的歌词、婉转的曲调,传唱着当地百姓的生活与情感。评委曾敏回忆第一届江南民歌大赛上,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顺法老先生的歌声令人惊艳。张顺法去年去世,他的弟弟张品香和徒弟王士菊接过了崇明山歌的传唱重任。。王士菊已和张顺法搭档唱过两届民歌大赛,这是她第三次走上民歌大赛的舞台,她表示崇明山歌的传唱面临着危机,“崇明的年轻人很多都出去了,我们那有个山歌传承基地,但唱歌的都是一些老人。”展演上,四个区的民歌传承基地用不同地域的方言共同演唱了这首《山歌好唱口难开》。
44岁的沈杰是松江新浜山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决赛上他独唱了一首新浜叙事田山歌《庄大姐》选段,嗓音高亢、旋律起伏。这首歌入选《江南十大民间叙事诗》,展现了有别于文人墨客笔下描绘的另一个“江南”,充满地方风情和乡土味道,也折射出新浜地区民间田山歌灿烂悠久的历史。
“这次一个人来参赛,是因为其他传承人年纪都比较大了,有的声部已经无法驾驭了。” 沈杰这是第三次参加民歌大赛,他表示,非常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加民歌大赛,“我们也一直在进学校、进社区、进商圈,希望以此为契机,培养新一代的传唱者。” 沈杰也在积极“推动”家族传承,正在就读中央戏剧学院的儿子已经在他的教导下学会唱新编山歌《唱唱我伲农民幸福梦》。
展演还邀请了来自长三角和云南的民歌演唱者展现不同地域民歌的碰撞与共鸣,汇聚长三角青、吴、嘉三地的江南音韵与云南德宏的山野气息,呈现“山海相融、南北和鸣”的音乐图景。
“我唱渔歌么乱说多哎,蚌壳里摇船出太湖哎;我唱渔歌么乱说多哎,洞庭山捞么额田螺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公共文化艺术中心带来的表演唱《君看一叶舟》是一首融合苏州“太湖渔歌”元素的民歌。歌曲以国风r&b为风格基底,重构吴江太湖渔民邻水而生、以渔为乐的美好生活场景。
浙江省嘉善县文化馆带来的男女对唱《西塘曲》则演绎了烟雨长廊下,橹声灯影中,西塘如一轴千年水墨画卷在时光里舒展的情景。一曲西塘是江南最温婉的注脚,青砖黛瓦枕水而眠,石桥弄堂写满故事。
咖啡由缅甸传入中国境内并在瑞丽生根发芽,如今德宏已然成为了全世界小粒咖啡的主产区之一。边疆人民爱咖啡,种咖啡,喝咖啡,百年来关于咖啡的故事一直在山寨边地传颂。“白色的咖啡花,开在德宏的艳阳下。她比玫瑰更安静,曾满眼都是她。”云南德宏勐巴娜西乐团带来的歌曲《德宏咖啡故事》以优美的男声五重唱温暖演绎咖啡对德宏人的意义。
评委韩斌坦言,上海民歌的源头比较杂,“我们在做好自身传承的基础上,可以发挥上海‘出海口’的优势,做好更多江南民歌的海派包装和传播”。他鼓励江南民歌大赛进一步延伸至长三角地区,打响长三角江南民歌大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