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体育,江南体育平台,江南体育app下载,江南体育注册,足球竞彩,篮球竞猜,体育投注平台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金陵女子大学旧址),每一片青瓦、每一根梁枋组成的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仍在呼吸的“活态史书”。从1923年六座宫殿式楼宇的拔地而起,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三次建设浪潮,再到近年投入近两亿元的“修故如故”工程,这座“东方最美校园”在时间的长河中,始终书写着建筑保护与文化传承的生动篇章。
1923年,由美国建筑师墨菲与中国建筑师吕彦直共同设计的六幢主体建筑落成,奠定了校园中西合璧的基调,随园便开始了她的新历程。百年来,校园芳草茵茵、林木葱郁,雕梁画栋与九曲回廊相映成趣。随园校区先后获省教委“花园式单位”、省建委“园林式单位”及国家绿委“全国造林绿化400佳单位”等称号。
1954年,伴随新中国“民族形式”建筑思潮的兴起,校园按原建筑风格增建了南北对称的三层仿古大屋顶教学楼——南大楼(数理馆)、北大楼(文史地馆)和中大楼。这批建筑延续了青石基座、红柱黄墙、歇山顶大屋顶的三段式中国古典建筑形制,却在细节上更显精致:檐下混凝土斗拱与梁柱严丝合缝,立面窗户去繁就简,主入口没有了披檐的强化,用相对欧式的线脚限定入口区域,融合门簪、抱鼓石、雀替等中式元素,体现出新时代的审美改良。
到20世纪80年代,建筑领域掀起第三次复古思潮,随园校区在这一时期新增了信息技术楼、幼教楼等,也继续延续了青石基座、红柱黄墙、歇山顶大屋顶的三段式中国古典建筑形制,整体风格和谐统一,只是装饰更加简化。
金陵女子大学民国建筑群的三段建设时期,虽然历经不同的建筑师,但是均尊重了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整齐协调、古朴统一。2006年5月25日,金陵女子大学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2月,金陵女子大学旧址被列为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随园。”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在2022年9月9日的随园校区一期修缮工程竣工仪式上说。这句承诺的背后,是一场持续五年多、投入近两亿元的“修故如故”和“活化利用”的实践。
从校门口步入校园,隔着大草坪,映入眼帘的便是随园的标志性建筑——100号楼。大草坪是金女大校园中西合璧的园林表达,这里当年出现过金女大学生射箭的飒爽身影,举办过摩登的体育舞会。而如今,这里有着最多的会议合影,目送一届又一届的南师学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修缮最大的难点在于建筑的年久失修,原先100号楼的屋顶四角都漏水,这类结构上的修复是较为复杂的。”据南师大基建处施工科科长王忻介绍,修缮团队采用包箍加固、腐蚀部位替换、钢构架支撑等工艺,让建筑“骨架”重获健康。
“推开会议室的窗可以看见窗外随园的自然风光,这便是这栋古建筑最美的装饰。”南京观筑历史建筑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卫新说,100号楼是校园规划主轴线上最重要的建筑,不仅要强调它的形式感、仪式感和标志性,还要采用质朴的手法体现人文色彩,在尊重建筑原貌的基础上呈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大楼位于随园文保核心区中轴线制高点。“南师人文底蕴深厚,名师大家辈出。其中文学院更是群星璀璨,中大楼前的草坪,立有唐珪璋、孙望、徐复先生的雕像。自东坡路起,拾阶而上,便可瞻望文学院中大楼。”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党委书记顾永林告诉记者,自1958年建成以来,中大楼便成为师生们心中的一处圣地。然而,随着时光流逝,中大楼逐渐显现出岁月的痕迹。为了保护这份历史的记忆,学校决定对其进行修缮,并向上级部门递交了修缮报告,希望得到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
顾永林深入工地,了解到诸多修缮过程中的轶闻趣事。例如,在刨去墙皮后,南京本土城砖的露出,揭示了这栋楼当年砌墙时砖材来源的纷繁复杂;而在某教室的原始墙面上,发现“拾壹宿舍”等字迹,则透露出早年教学楼内部分教室曾被用作学生宿舍。
“二楼的房顶横梁多采用木质材料,这反映出当时钢材资源的紧缺。而在资料室的旧地板被撬开后,发现早年浇铸的地面薄得惊人,漏洞百出,多处透光,让人不禁为修缮前那些沉重的书柜的安全性而担忧。这一处地板的状况,充分展现了整栋大楼修缮的迫切需求。”顾永林说,如今,那些曾经破旧不堪、千疮百孔的资料室地板上,井然有序地摆放着历经百年的书柜、课桌和木椅。这种鲜明的对比,恰恰印证了“修葺一新”的真实含义。
每年春天,华夏图书馆旁的海棠繁花满树。如今,南师大仍保持着吴贻芳校长当年在华夏图书馆一楼的办公室原貌,满园芳华,也是她最想看见的风景。
1933年建成的华夏图书馆承载着展现随园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功能。“华夏图书馆是一直‘活着’的图书馆。”陈卫新表示,修缮的最大要点在于如何完整地保留、展现它作为图书馆建筑原本的使用功能,使它真正且持久地活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在这种初心的坚守下,增加体现其传承价值的文史展示内容。
“修故如故”是修缮工作最基本的原则,修复团队科学制定了加固、除害、治漏、修补的方案,配合合理定位功能、有效减少负荷,较为彻底地治理了建筑的老化问题,使建筑功能的发挥得到了保障。再通过加强空间规划和动线整理,恢复当年的设计和布局预想,复位利用原有的藏书和阅览家具,布设和运用仿古家具,完整呈现了现代图书馆藏书、阅读和交流的功能。
在随园,处处可见的记忆地标,如今都摇身一变,成为重获新生的人文空间。今年4月,在建于1923年的金陵女子大学浴室及厕所旧址上,随园书坊以“中国书店·德风园”之名重新开业。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张鹏分享道,书店的改造过程并不轻松,虽地方不大,却耗时半年之久。彼时,这块地闲置了有一段时间,其环境已与室外草木融为一体,按理说已不适合静心阅读,但附近却总有三两学生坐在门口的旧桌椅旁读书。校园里正缺少一个兼具文化气息与休闲功能的公共空间,出版社便想将此处改造为“校园客厅”——一个不同于食堂、图书馆或宿舍,又能让师生自由交流、感受文化浸润的地方。
这一设想很快得到学校的支持,毕竟随园校区需要一个能连接过去与当下的空间。而书房的改造不仅要给学生们提供更好的阅读场所,还要保护好原本的建筑。坐在书店里,抬头可以看到墙上挂着随园的老照片,有恍若隔世之感。
校园的路径也饱含故事:紫藤园旁向南山而上,逸夫楼北侧的一条弹石路,建于金女大时期,为上个世纪30年代南京街道比较常见的路面类型,现已经非常少见,南京只有南师大随园校区、紫金山天文台路等极个别地方还保留着这种路面。在校园建设中,这段弹石路一直得到保留、保护,也是校园美丽的风景。而连接生活区与教学区的一条人防隧道,更是校友重温青春的“时光隧道”。走在校园的每一步,都是与历史的邂逅。
金陵女子大学建筑群的百年变迁,是一部关于守护、传承与创新的史诗。当学子们在修复一新的图书馆中查阅典籍,在绿意盎然的大草坪上畅想未来,他们已成为该校最新篇章的书写者。建筑不语,却在每一代人的守护与传承中,生生不息,永续对话。